木兰无长兄_分节阅读_23(1/1)

“抱歉,我练武入了神。你不该突然闯到我的院子里来的,阿爷应该和你说过哇。”

花木托呐呐地说不出声,他没敢说他被突然出现的那么多丝絮冲昏了头脑,所以他只能露出惯有的抱歉笑容,对着自家的姐姐傻笑。

“呵呵,我忘了。”

贺穆兰一震剑尖,将半空中飘散的丝絮缠绕于剑上,横到面前看了眼。

“这是什么?棉絮?我们家有种过棉花吗?”

“不是,棉花南方才有。这是丝絮,蚕茧表面的浮丝汇聚而成。”花小弟摇了摇头,“阿姊,这是前日那些大人们留在柴堆里的。”

贺穆兰的脑海里一下子就出现了那十四个青年骑士的身影。

他们是什么时候塞进柴堆的呢?一想到十四个骑士偷偷取出丝絮一点点塞到柴堆里的样子,她的心就又暖又软了起来。

贺穆兰看了看花小弟赞叹的样子,轻声笑道:“既然如此,也快过年了,你拿这些丝絮给你家媳妇,叫她做些冬天的新袄子吧。”

花木托吓了一跳。

“咦?用丝絮吗?不用了吧,去年阿姊刚给我们添置了新的皮裘衣,今年又用丝絮,太浪了。”

丝絮一向是汉人大族或富户们用来填充夹衣的,他们这些普通人家,冬天用厚布做成冬衣,外面穿着皮裘就已经很暖和了。

冬日不用做农活,最多喂喂家畜,在屋子里是不需要穿的那么好的。

“这些日子也累着你们了,你们要觉得用丝絮浪,那就随你们处置吧。”贺穆兰见花小弟还要再说些什么,一边从怀里掏出帕子擦了擦汗,一边起剑和他不在意地说道:“他们既然是好意,你们就留着,阿姊不缺钱。”

花小弟见姐姐真的是把这几筐丝絮都给他了,当下欢呼一声,快活的拎着几个筐子回屋找房氏去了。

他们舍不得穿丝绵填充的棉衣,但他们的孩子才两岁多,点丝絮却是没什么的。

更何况贺穆兰在那些羽林郎们走后就立刻补充了家里的鸡鸭猪羊和粮食,今年冬天还是很好过的。这些丝絮就等于是她送给弟弟一家了。

贺穆兰说的不缺钱不是客气,她如今真的是不缺钱。

虽然贺穆兰不知道皇帝赏她的那些箱子里为什么有一小半空了,但她经常在集市里跑,自然是知道剩下的布帛和金银珠宝就够她安逸的度过一生了。

事实上,她之前一直以为那缺了的东西是分给了花家人,但她后来偶尔翻到的记忆却表明花父花母没有接受花木兰的布帛金银,只取了一些容易放坏的粮食和皮子。

花木兰修大屋花了一些钱,也经常给父母添置些衣物买点东西。她在弟弟和父母家里吃饭,伙食是用偶尔去集市买回来的米面调味料什么来代替的,根本用不了多少钱。

这些空了的箱子已经成谜了,贺穆兰也懒得去管。

本来就不是她的钱嘛。

午夜。

虽然不是她的钱,但这不代表她可以容忍这群小贼一而再,再而三的来偷她的东西!

上次“闹鬼”还没有吓跑他们吗?竟然还敢再来!

她听到隔壁库房的动静,一骨碌坐了起来,匆匆披上皮裘,在腰间插上短刃,从卧房与库房相连的门穿了过去。

贺穆兰进入库房的时候,那一群“游侠儿”刚刚悄悄弄开已经被贺穆兰重新换过的铜锁,拥着几个身材瘦高的男人进来,为首的男子长相酷似后世的新疆人,卷发长辫,左耳上挂着一个小佛像的耳环,脸上更是有一股驱之不散的戾气,一望便不是温和之人。

贺穆兰见到这个男人进来,便知道这绝非是单纯的游侠儿偷盗事件,那几个身材瘦高的男人也绝不会是游侠儿。

花木兰的记忆告诉了她,这些人究竟是谁。

或者说,究竟是什么来历。

所以贺穆兰再也顾不上掩饰自己的身形,从角落中转出,抽出短刃就朝着为首的卷发男人劈去。敌暗我明,那卷发男人刚准备弯腰进门,面前就多出一把短刃来,立刻侧身避让,后退了一步。

再次转过身来的他,手中已经多了一把弯刀。

他身后的游侠儿吓得腿直哆嗦,可是其他几个卷发男人用能杀死人的眼神盯着这几个上次被“女鬼”吓跑了的游侠,他们也只敢僵硬着站在后面。

贺穆兰向前几步,反手甩上门,把他们逼出门外。

逼他们出去是因为他们人多,在狭小的地方打斗对她不利。

此刻情形就绝不一样了。

“花木兰?”那为首的卷发男人用一种十分生涩的鲜卑语问出了声。

“卢水胡人什么时候干起偷鸡摸狗的勾当了。”贺穆兰挑了挑眉,扫了一眼这个最多二十出头的男人。

“既知我是花木兰,你为何还不跑?”

小剧场:

独孤诺:总算是把伙食给付了,这几天花小弟都快哭了。

☆、卢水胡人

卢水胡,是指原本居住在卢水地区的胡人。

卢水胡人骁勇善战,男丁从小习武,整个卢水胡的族人性格都颇为桀骜不驯,是关中胡人的一个大支。因头发卷曲外表醒目,甚至还有褐发绿眼的,是以很容易区分。

魏灭掉的凉国,就大部分是卢水胡人构成的。

贺穆兰会说出这样的话,自然不是傲慢。

花木兰是在神嘉元年(公元428)年接了拓跋焘征兵的帖子当的兵,当年拓跋焘大点兵,为的是第二年的北征柔然之战。

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的汗国,魏国前几位主君对待北方的柔然都采取的是被动防守的政策,建起高城抵御柔然的攻击。到了魏帝拓跋焘登基以后,国策开始转守为攻,以积极的进攻代替被动防守。

神嘉二年(429年),刚刚年满二十二岁的拓跋焘率着魏军突袭柔然,柔然大汗亲领大军迎战,将拓跋焘围了五十多圈,但因拓跋焘英勇奋战,极大的鼓舞了魏军的士气,其后被左右军的护军拼死解围,拓跋焘更是亲手射杀了柔然当时指挥战斗的大将于陟斤,使柔然兵大惊而败逃。

花木兰当年就在右军,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崭露头角,开始从普通骑兵一步步往上晋升。

神嘉二年的那场大胜重创了柔然,原被柔然征服的各族人民也乘机起义,使柔然政权陷于内外夹攻的困境,实力大为削弱,这使牟汗纥升盖可汗忧恨成疾,于当年七月病死。

拓跋焘见柔然可汗已死,便听取汉臣谋士的意见乘胜追击,领着左右军数万骑士继续征讨,将原本在柔然统治下的异族地区全部打了下来。

那一年,擅长畜牧、能征善战的高车一族被打的丢盔弃甲,全员归附;敕勒人王庭被破,魏帝统一敕勒各部,几十万敕勒人归顺大魏,迁至漠南一带,为大魏放马牧羊。

而后花木兰从军的十多年间,只要军中没有大战,他们就驻守六镇,抵御贼心不死时不时掠边的柔然人,而皇帝只要开始征召,他们左右军就要轮流随驾,一同跟着皇帝东征西讨。

由于花木兰所在的部队大部分是鲜卑人,以机动的骑兵为主,所以这十二年间无论是讨伐夏国之战、还是讨伐北燕、北凉,花木兰竟是一场没拉下,军功也一点点累升,从不入流的小兵卒一直攀升到五品的虎威将军。

太延五年,拓跋焘终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北方真正的霸主,他听从司徒崔浩等汉臣的建议,禁止所有胡族继续称呼他为“大可汗”,而改成“天子”,以“魏”为正统,统御诸族。

这也是木兰辞里为什么前面是“可汗大点兵”,而到了后来却是“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原因。

.

从这时候开始,需要打的硬仗就开始少了,庞大的军和军中兵士太多造成的耕地荒废成了大魏最大的弊病,于是朝中重臣纷纷联名上奏,告诫魏帝再维持这么多的军队大魏也离败落不远了,必须要开始还退军还耕。

所以在那几年,天子论功行赏,还军归乡,花木兰趁机提出卸甲归田的要求,颇经历了一番波折,终于回到了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