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合院避难所 第292节(1/1)

“你要是不放心,不如让你弟他们搬到豫章去,那边是首府,再怎么样也差不到哪里去!”徐东提议道。

“不用了,建邦他们俩口子工作都在这边,搬到豫章还要从头开始,划不来,而且豫章那边的条件也没好到哪去。”

杨丽娜摇了摇头,他们一家来的时候,在豫章短暂停留过,那里同样是一座衰败的城市。

徐东叹了口气,表示赞同!

豫章深处内陆,又缺能源,能发展得起来才有鬼。

庐阳其实也差不多,但她北边好歹还有两座产煤的城市,每年都有上亿吨的产量,勉强也能够用了。

在前世,庐阳在一众内陆城市当中,经济规模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被誉为中部第一城。

……

次日一早,杨母特地下了面条。

他们家虽然暂时不缺粮,但本着节省的原则,基本上都是一日两餐,早餐通常都是能省则省。

不过相应的,午饭吃得也早。

而市区的绝大部分家庭,现在只能维持最基本的一日一餐。

有工作的会加一顿宵夜,不然晚上会饿得睡不着;没工作的,就只能靠睡觉来降低消耗。

“大宝,吃饱了没有?不够锅里还有。”杨母关心道。

“外婆,我还能再吃一碗。”

面条上浇了肉汤,小家伙吃得特别香。

杨母笑着接过碗:“外婆帮你捞。”

“妈,别让他再吃了。”杨丽娜连忙制止道,“他现在体重有些超标,最近正在减肥呢!”

“减什么肥?我看大宝一点都不胖。”杨母皱眉道。

大宝跟着连连点头,他这么可爱,怎么可能是小胖子?

徐东帮着劝道:“妈,已经超了五公斤了,现在不减肥,以后再想减就难了。”

一旁的柴涵看了看自家的两个孩子,有钱人家就是矫情,她还巴不得孩子们能多长肉呢!

杨母可以数落女儿,但女婿的面子不能不给,最终大宝仅仅只喝了半碗面汤。

吃过早饭,全家人驱车前往龙陵公墓,徐东出钱,直接包了一辆小巴车,家里人多,小车根本坐不下。

一路上黄沙漫漫。

一个小时后,目的地终于到了。

今天虽然不是清明节,但公墓里面却很热闹,疫情才刚结束没多久,正是殡仪馆最忙碌的时候。

步行了十几分钟,杨父的墓地很快就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没有墓碑,没有绿植。

就一个不到半米高的小土包。

唯一能识别墓主身份的,就只有一串七位数的编号,被刻在一块小金属牌上,忘了编号也没关系,可以去陵园管理处查询。

依然是那句话,一切从简。

“老头子,娜娜回来看你了。”

杨母忍不住泪流满面,杨丽娜和柴涵也跟着哭泣了起来,不过看得出来,柴涵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

“爸,我不孝…”杨丽娜放声痛哭。

杨母连忙安慰道:“别哭坏了身子,你爸临终的时候,最不放心的就是你。”

“我应该…早点回来的。”

“你爸已经走了,早回来、晚回来,其实都是一样的,你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柴涵也帮着劝了几句。

徐东从随身包里掏出一瓶白酒,一只酒杯,还有一包糕点。

摆好祭品,众人开始祭拜。

在徐东的示意下,可可姐妹俩和大宝三兄弟,给外公磕了三个响头。

祭拜结束,杨母舍不得浪费,坚持把白酒倒回了酒瓶里。

至于糕点,给孩子们一人分了一些,其它的也全收了起来。

杨丽娜看着墓地,久久不愿离开。

杨母倒是干脆:“好了,时间不早了,咱们回去吧!”

“爸,我们明年再过来看您。”

杨丽娜更咽道。

第三百八十五章 食物银行

从公墓回来后,杨母等人立马开始准备午饭,因为停电,天然气也早停了,只能用煤炉烧饭。

很多家庭为了省钱,干脆在厨房里搭了灶台,南方多山,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柴火。

甚至有不少人,专门以砍柴为生。

中午的主食是长棍面包。

另外还有五个菜,一道红烧蛇肉,一道干虾炖干白菜,一道豆芽炒香菇,一道清蒸咸鱼,最后还有一锅海带汤。

海带这玩意儿,最近两年产量大增,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能吃到,堪比新时代的国民美食。

地位仅次于未来的长棍面包。

午饭过后,杨建邦准备领着大家去“地下世界”逛逛,杨母没有跟着一起去,而是选择留下来看家。

“妈,屋里这么热,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万一中暑了怎么办?”

杨丽娜担忧道。

“妈有扇子,还有大茶壶,中不了暑。”

杨母很自信,她之所以不愿意出门,主要是担心家里囤的几百斤粮食,这可是他们家的老本,她要亲自看着。

这次要不是女儿一家过来,她连公墓都不想去,平时就算偶尔要出门,也会让儿媳妇请假回来。

乐乐主动上前挽住杨母的胳膊:

“外婆,你就陪我们一起去吧!”

杨母拍了拍乐乐的脑袋瓜子:“外婆年纪大了,上午又坐了一上午的车,是真的没劲了,你们自己去玩吧,玩得开心点。”

杨丽娜劝了几句,最后只能放弃。

出门后,她看向老弟:“妈平时是不是经常不出门?”

“姐,家里有五百多斤的粮食,妈怎么都不放心,有时候三更半夜的,还要爬起来看上一眼。”

杨建邦苦笑着解释道。

“就不能想想办法吗?”杨丽娜皱了皱眉头。

柴涵插嘴道:“怎么没想?市里有专门的食物银行,我们想把粮食存进去,但妈死活就是不同意。”

所谓的食物银行,在沿海地区几乎看不到,但在内陆地区却很普遍。

因为粮食在运输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距离越远,发生意外的风险越大,因此地方上需要建立一批“常平仓”。

它对维稳有非常大的帮助。

“粮食银行?有没有利息?”

杨丽娜好奇道。

“没有利息。”柴涵摇摇头,“但可以随时取粮,还不用承担粮食损耗。”

“万一粮食取不出来呢?”

“不会的,这事又不是过家家,有国家信誉背书,再怎么样,上面也不可能拿这种事开玩笑的。

也就咱妈不放心,宁愿相信流言,也不愿相信国家。要我说,还是存银行保险,放家里我反而更担心。”

徐东根据前世的经验,帮着劝道:

“弟妹说得很对,食物银行是国家设立的,上面不会拿国家信誉开玩笑的,除非整个国家都崩溃了。

真到了那一步,囤再多粮都没用。

老婆,你回头好好劝一下岳母,赶紧把粮食存进银行里,老人家天天绷紧神经,对身体没好处。”

“知道了,今晚我就去劝劝。”

对于老公的判断,杨丽娜从不怀疑,事情摆在面前,如果不是老公,他们家也不会有如今这么好的生活。

“谢谢你了,大姐!”

柴涵连忙表示感谢,这事已经困扰他们家好几个月了,早点解决,也能早点安心。

“不用谢,咱们不都是为了妈好!”

……

杨母这头,把一群人送出门后,随手打开收音机,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喝着女儿带过来的黑茶,心里别提有多惬意了。

都说养儿防老,在她看来,女儿一样能防老,而且更加贴心。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

“咚咚咚……”

“谁啊?”杨母起身去开门。

“老许,是我,老陈。”

又是楼上的邻居,杨母打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