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朱由崧不容易(2)(1/1)

颠沛流离。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的农民军包围了洛阳城。

这些因饥饿而铤而走险的农民,早就听说洛阳的福王府,比北京城里的皇宫还富有。等他们打破城池冲进王府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一个体重三百多斤的大胖子,正跪在台阶上痛哭流涕的乞求饶命。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超级白胖的人。

可怜的福王朱常洵,也许长得胖并不是你的错,可当全天下的人都饿得皮包骨头的时候,你却胖得像一头乌克兰大白猪,那可就不仅仅是遭人嫉妒人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极度贫困的根源,想起了自己因冻饿而死的亲人。

李自成,刘宗敏等人也两眼放光,狞笑着,吩咐手下人把朱常洵绑上,剥光洗净,抬到秤钩下一称,正好净重三百六十斤。

李自成命人从后花园弄来几只梅花鹿宰了,把鹿肉跟福王的肉放在一口巨大的锅里烹煮,美其名曰“福禄宴”,与将士们兴高采烈地大吃大嚼。

事后,农民军将王府的粮食及金银财宝,用了几千辆车,拉了好多天,才全部运走,然后把这座凝聚着民脂民膏的福王府邸付之一炬,熊熊大火三日不熄。

有人建议,应该把朱常洵的悲惨遭遇写进教材,必读对象为富二代。至于穷二代,则坚决不能让他们知道,人肉还可以与鹿肉同食。

吧正当壮年的朱由崧已经顾不了老父亲了,凭着一股急劲,他缒下城头,向北逃窜。望着王宫冲天的火光,他知道父亲必然遇害,但他怎么也想不到,一辈子养尊处优的福王,已经五十三岁的朱常洵竟死得这样惨绝人寰。

朱由崧甩甩眼泪,不敢停留,一路狂奔,途中又遇上几个散兵游勇,衣服,财物全被掠走了,只保留下一条小命。他赤身**,跌跌撞撞,一个人狼狈的逃到怀庆(今河南沁阳)。

陷在洛阳城中的妻子李氏上吊自杀。过了几天,在田成,张执中几名太监的保护下,朱由崧的嫡母邹氏也来到了怀庆。提起老福王朱常洵的惨死,一家人哭得天昏地暗。

在京城的崇祯帝朱由检听到这一噩耗,也悲伤得三天不能上朝,吩咐河南的地方官为朱由崧无偿提供住处,馈赠衣食,决不能亏待自己这位堂兄。

崇祯十六年(1643)七月,崇祯帝颁旨让朱由崧袭封福王王爵。为了安慰堂兄,他亲自从宫内挑选出一条最好的玉带赏赐给朱由崧。

安定的生活仅仅过了两年多,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的军队又打了过来。在一个风高天黑的雪夜,大顺军制将军刘芳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了怀庆城西门,城内火光四起,一片大乱。

从睡梦中惊醒的朱由崧一跃而起,在亲兵侍卫的扈拥下,带着自己的母后邹氏,不及携带任何物品,随着逃难的人流踉踉跄跄逃出东门。

在惊恐混乱中,朱由崧跟母后邹氏被随后追来的大顺兵冲散了,朱由崧一个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落荒而逃。

在求生**的驱使下,他拔腿狂跑。但朱由崧体态肥胖,没跑多远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连腿也抬不动了,躺在雪地里直哼哼。

正在彷徨焦急的时候,一同逃难的一个皮匠,名叫常应俊,动了恻隐之心,把朱由崧背起来,在雪地里跋涉了几十里,才脱离险境,捡了条命。常皮匠一直把他护送到更北面的卫辉府(今河南汲县),投奔封地在那里的潞王朱常淓。

朱常淓是万历皇帝的侄子,朱由崧的堂叔。

他刚刚把惊魂未定的朱由崧安顿好,就听到远处隐隐传来的炮声。李自成从西安出发东征北京的大军,逼近了卫辉。

崇祯十七年三月,大难临头的潞王收拾行囊,放弃封地,带上朱由崧向南奔逃。因为京城危在旦夕,向北逃难的路已被阻断。

急急似惊弓之鸟,忙忙如漏网之鱼,他们渡过黄河,一路奔波,好不容易来到了南京北边的淮安。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这里是淮扬巡抚路振飞的防区,由于路巡抚调度有方,尽职尽责,淮安一带仍能保持一片安宁。

这时,先后逃难到淮安的宗室还有周王与崇王。各位王爷都有家眷随行,热热闹闹,并且带有厚重的行李。唯有朱由崧孤孤单单,只有皮匠常应俊,太监田成等几个人随行,一个个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特别是囊中羞涩,身无分文,成了一伙名符其实的流浪汉。

为了填饱肚子,朱由崧向堂叔朱常淓借贷了几百两银子。现在,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如果朱由崧会唱歌,下面这首歌肯定最能代表他此时的心声: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可是,贫困潦倒的的朱由崧并不知道,就在不远处,有一双眯缝着的眼睛正窥视着他,这个人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朱由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