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这个领导不靠谱(2)(1/1)

彷佛冥冥中真有天意。

据说大明王朝开张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请刘伯温先生算一卦。刘先生眯起小眼掐指一算,说出来四个字:“遇顺则止。”

当时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但历史的发展竟鬼使神差应验了刘先生的预言。二百七十年后,为朱明王朝掘墓的三大军事集团,李自成国号“大顺”,张献忠年号“大顺”,满清皇帝福临的年号则叫“顺治”,不约而同都用到了一个“顺”字。

一提大顺,很多人就会想到李自成,其实,按照明清两朝用年号称呼皇帝的惯例,张献忠才是名正言顺的“大顺皇帝”,而对李自成,则应该称呼“永昌皇帝”。

大顺,不是李自成的专利。张献忠下令铸造的铜钱,就叫“大顺通宝“。这种钱是用蜀王府储存的古鼎器玩和城内外寺院的神佛铜像熔化后铸成的,做工精致,肉色光润,比大明的铜钱质地好,分量足,老百姓比较喜爱。

四川的老百姓领到这种钱,都把它缝在帽子上,不是为了美观和装饰,而是为了证明,我是大西国的顺民,希望得到“老万岁”的保护。

若干年后,“大顺通宝“不流通了,但老百姓对这种铜钱,仍然十分珍惜。妇女们喜欢把它簪在头发上,做为簪花。因为它的色彩,简直跟黄金首饰难以区分。

在成都,大顺皇帝张献忠还大刀阔斧完成了一项市政工程,那就是拓宽街道,重塑市容。他发现成都这座古老的城市人口众多,街巷纵横,但就是条条街道都太狭窄了,于是一声令下,大搞拆迁。

十几天后,奇迹出现了,成都城内的主要街道都变成十几丈宽,五十名骑兵齐头并行毫无妨碍,并且路面笔直,平坦如砥。

这就是传说中超凡的拆迁能力,难怪后世的一些地方政府,评估干部的领导水平,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拆迁能力。

当然,街道两旁不少的房子都被强行拆毁了,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市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也只能是为了大局而在所不惜了。

闲话少说,现在的老万岁张献忠正忙得团团转。他下令将蜀王府邸扩建成皇宫,以王府正殿为承天殿,皇宫前面的一排平房就做为官员们五更等候上朝的朝房。

他任命足智多谋的汪兆麟为左丞相,新招降的四川绵州进士严锡命做右丞相,养子张可望(本姓孙)为平东将军,张定国(本姓李)为安西将军,张文秀(本姓刘)为抚南将军,张能奇(本姓艾)为定北将军,这就是大西国赫赫有名的“四将军”。同时封大将王尚礼,冯双礼,白文选,刘进忠,王自奇等人为都督。

相比李自成,张献忠没有那么多创新(他的兴趣不在这里),仍然照搬明朝政府六部的旧体制,可安排六部尚书人选时却很费了一番脑筋。

工部尚书王应龙是延安府制造弓箭的工匠,跟随张献忠征战多年,是一位忠诚的老战士,吏部尚书胡默,刑部尚书李时英则是在湖北参加农民军的知识分子,共过患难,而另外三位尚书,兵部龚完敬,户部王国宁,礼部吴继善都是就地取材,任用的四川降官。

分析张献忠的任命决定,我们发现,大西国两位丞相中安排了一位四川人士,六位尚书中四川人也占一半,对于四川本地人,大顺皇帝张献忠还是比较看重的,他希望争取当地官绅对大西政权的支持。

当然不少四川官员也给张献忠面子,并不都像刘之渤,沈云祚那样顽固不化,坚贞不屈。

既然逃不了,张献忠又正在分官任事,按部就班的建设政权,四川的官僚们都“以为暴雨之后,云收雾散,将见太平,又闻献忠有勇有为,能任国事。于是一班官吏均出任事”(《圣教入川记》)。

进士出身的成都知县吴继善是最积极主动的一位,成都城墙刚刚被崩塌,他就左手拿着官印,右手携着娇妾,拦在张献忠的马前请求投降了。张献忠高兴地将他收入军营。

还有个读书人,是前明一位大学士的儿子,名叫刘裔盛,也投顺了农民军,被张献忠委以重任,并允许他回老家搬取家属。

他的妻子王氏倒有些骨气,指着刘裔盛的鼻子痛骂:“你想做贼官,我可不想做贼妻!”说完噔噔噔跑进内室上吊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