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按既定方针办(4)(1/1)

头脑清醒的人。

在大顺军中,还有两个头脑清醒的人。

矮军师宋献策,是一个被众多史籍漫画化的人物。史书记载:他“身不满三尺,面如猿猴,其行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杖自扶。”

宋献策长相丑陋,个子矮小,可能是事实,但其他的描述,一看可知都是胡扯。

其实,宋献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被李自成任命为“开国大军师”。他大半生游走江湖,接触三教九流,社会经验非常丰富,特别是从小钻研《奇门遁甲》,精通星相学,占卜术,是刘伯温一类人物。若不是后来大顺朝败亡,宋献策也许会名垂史册,被尊为“宋神仙”,而不会被人们戏称为“宋矮子”或“宋孩儿”了。

在大顺朝同事中,他最要好的朋友是制将军李岩。

当崇祯皇帝还没下葬的时候,宋献策和李岩一起散步到东华门外,见灵棚前冷冷清清,只有两个和尚在旁边虔诚的诵经超度亡灵。而不少明朝旧臣刚刚接受了大顺朝的任命,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洋洋得意的昂首经过,没有丝毫悲戚的表情。

李岩看在眼里,大为愤慨,又感到不理解,就请教宋献策。于是史书上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李岩问:“为什么戴乌纱帽的官员反而不如吃斋念佛的和尚呢?”

宋献策答:“因为这些乌纱帽本来就不是正品。”

李岩又问:“明朝选官,层层考试选拔,然后分到各衙门实习,可说是非常规范。为什么国家有难时,尽忠报效的人却不多呢?”

宋献策想了想说:“这正是科举取士的弊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人认为:我十几年寒窗苦读,才得到这样一顶纱帽,多不容易呀!这都是个人千辛万苦挣来的,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怎能不爱惜生命呢!

“已经登上高位的人又认为:官场讲究论资排辈,走上仕途这条路,诚惶诚恐,人格扭曲,唯恐得罪上司,战战兢兢了十几年,才混到今天的地步,多不容易呀!大臣又不只我一个,我一个人死了有个屁用!”

李岩还是疑惑的问:“可也有不靠科举上来的人啊?”

宋献策笑了:

“你是说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呀。这些家伙们哪,依仗着祖辈,父辈的权势和钱财,不学无术,只知道骄横张狂,胡作非为,哪懂什么忠义!大明末世,几乎所有重要官职都是靠走上层路线花银子买来的,因此无官不贪,靠他们来振兴国家,简直是痴人说梦。”

虽然如此,可崇祯并不是昏君啊?”

“崇祯不是昏君,但也算不上英明之主。崇祯一朝,租赋最重,辽饷,剿饷,练饷,没完没了,老百姓都借“崇祯”的谐音,背后称他“重征”。

“松锦大战失败后,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崇祯曾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偷偷与满人议和,不料事情泄露,群臣哗然。众口咄咄之下,崇祯为了推卸责任,竟斥责陈新甲欺上瞒下私自议和,下旨将其“杀无赦”,“斩立决”。此后大臣们对朝政经常是“相顾不发一言”,再也没人敢于负责了。”

“噢!”李岩默默的点头,心里说,“原来如此。但愿我们大顺朝能够接受教训,不走崇祯皇帝的老路!”

也许是官宦人家出身的缘故,李岩跟大顺军这些大老粗们总不能打成一片。

记得那天闯王又邀请大家赴宴,有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汝侯刘宗敏,亳侯李过,蕲侯谷英等二十几个人。牛金星等文官对闯王非常尊重,而武将们则大大咧咧,旁若无人,随意杂坐。这些粗人们用手抓肉,大碗喝酒,粗话黑话,不绝于耳。

汝侯刘宗敏喝醉了,拍着闯王的肩膀,一口一个大哥叫着,嘴都凑到闯王脸上了。

桌上,地上一片狼藉,喧哗声,吵闹声伴着酒臭味飘出紫禁城。

李岩想:这就是大顺朝的王侯将相吗?

兄弟感情不能丢弃,但这样大一个集体,没有点上下尊卑,又怎能保证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呢?

李岩看不惯,曾劝说闯王加强权威,但闯王瞅瞅他,只是摇头。

遇上大事,闯王就跟这些粗人们讨论来讨论去,你一言,我一句,相持不下,谁也不听谁的。

李岩心里隐隐担忧。

如今,北京城到处都在乱糟糟的“追赃助饷”,李岩总感觉不妥。

大明朝确实贪官遍地,拷打甚至杀掉一批民愤极大的当然应该,但毕竟也有清廉如海瑞,黄宗周那样的正派人士呀,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全都上刑呢?

“追赃助饷”大顺朝筹集军饷,难道能永远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吗?过去流动作战,没有条件发展生产,只能开官府粮仓,抢官绅财产,但我们大顺朝能永远这样抢掠下去吗?“追赃”获得的钱财总是有限的,用完了怎么办?

在西安的时候,李岩就提出:“大兵到处,秋毫无犯,在任好官,仍然留任,贪官污吏,立即斩首,一应钱粮,比原额只征一半。”

是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可惜,这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粗人都听不进去,连闯王李自成也心不在焉。

大顺朝的文臣武将都搬进了高门豪宅享乐,谁还有心情带兵?现在,这么多大顺兵驻扎城内,借住民房,军民混杂,军纪如何维持!能不骚扰百姓吗!“取天下以人心为本”,闯王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呀!

闯王自己就没带好头,早早的搬进皇宫,深居简出,听说又封赐了什么窦妃,张妃,闯王一向可是“不喜酒色,脱粟粗粝”的,怎么一进北京城就变了呢?

李岩每次外出,都很注意探访民间疾苦。他统领的士兵一直驻扎城外,只带三四十名亲随在身边,并且约束很严。碰到违法乱纪的士兵,他抓住就严惩不贷。

李岩认为各营兵马都应退居城外,操练武艺,听候调遣出征。我们虽然占领了北京城,江南的半壁江山可还在明朝官员手里,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怎么大家都视而不见呀!

现在要赶快派人去招抚吴三桂,许诺给吴家父子加官晋爵,那吴三桂可是个厉害的角色。不为我用,就为我患!

也应该选一块地方封赐明太子朱慈烺,让他延续朱家的一脉香火,从而安抚那些仍然不忘大明恩泽的臣民。

李岩脑子很乱,想了很多,他整理一下思路,马上给闯王上了一封奏章,提出四项合理化建议。

一,请大王暂时搬出内宫,立即择定吉日,举行登极大典。

二,对百官区别对待:贪污**者严刑拷打,没收家产,抗命不降者追赃以后,仍然治罪,对清官则免除刑罚,保全自尊,让他们主动捐献。

三,各营兵马,退居城外,毋混民居。

四,招抚吴三桂,许以大国封明太子,令其奉祀宗庙。

李岩兴冲冲的把奏章呈给李自成,但李自成只瞅了第一行,就有些不高兴,草草签下三个字“知道了”,把李岩给打发了。

李自成有些不耐烦李岩的婆婆妈妈,啰里啰嗦。你建议的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大军开进城内,由五家老百姓供养一个士兵,不正好解决了士兵的吃饭问题嘛?至于吴三桂,我们已占领大半个中国,他父亲吴襄又掌握在咱们手上,吴三桂能掀起多大风浪!我正准备安排唐通携带四万两白银去山海关犒赏三军,还让吴襄老头专门写了一封劝降信呢。你就等着好消息吧!

李自成有些自鸣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