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成都,我来了(3)(1/1)

决策,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正当李自成在西安志得意满,建国称尊的时候,八大王张献忠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确定下一步何去何从。

大将张可望(张献忠养子)提出:湖南水陆四通八达,根本无险可守,不如顺江东下,攻取南京。张献忠觉得此议有理,准备采纳。

但军师汪兆麟坚决反对。他认为长江沿线,明军重兵防守,我军进入湖南以后,李自成忙于对付北方的孙传庭,武昌已被左良玉乘势占领,南京附近又有黄得功,刘良佐的部队,我们很难得手。

他的观点是:“江南未可图也”,不如逆江而上,攻取四川,然后以四川为根本,养精蓄锐,伺机北伐中原,平定天下。

汪军师提出的是一个气魄雄大的战略规划,他唯恐张献忠不明白,索性站起来侃侃而谈: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产丰盛,并且北有秦岭,东有三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高祖因之而成帝业,唐高祖得之一统天下,三国时刘备,十六国时李雄,五代的王建,孟知祥都在此地建国立号,称雄一时。

“近十余年,天下荒乱,唯此一隅尚称完好,我若不取,必将为李自成所得。如今趁着李自成用兵北方,无暇顾及,立即进占四川,然后北取汉中,东下荆襄,必能成就一番功业。四川一方宝地,是老天爷留给我们的,现在不取,更待何时?”

一席话说得文臣武将们都频频点头,张献忠高兴得一拍大腿,朗声大笑:“兆麟,真有你的!吾意已决,发兵四川。”

入川

“四川”之名,据说是由其境内四条大江而得来,依次为嘉陵江,岷江,沱江,乌江。古代称江为川,故名四川。为了方便,人们一般将四川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部分。

先秦时四川分属巴国,蜀国两个诸侯国,所以四川又名“巴蜀”,简称“蜀”,它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遵义市。

崇祯十七年正月十六日,张献忠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木船万只,从长沙出发,经荆州,扬帆西上。

二月攻占四川巫山县,进入瞿塘峡。瞿塘峡又名夔(kui)门,是川东的门户。在这里,张献忠遭遇到入川以来第一个劲敌秦良玉,又是一员女将。

秦良玉,四川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苗族,万历二年(1574)出生,21岁嫁给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石柱(今重庆市石柱县)土司马千乘。马千乘死后,秦良玉代为土司(地方世袭官名)。

秦良玉一介女流,却身高一米八六(现代专家根据其遗留的衣物测定),饱读兵书,深通韬略,又善于抚驭士卒,在平叛,勤王,讨逆,剿匪,抗清第一线骁勇敢战,屡立战功,官至总兵,曾受到崇祯皇帝的亲切接见。

据说崇祯帝还向她赠诗一首:“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儿,谁肯沙场万里行?”当时感动得秦女士哭得一塌糊涂。

秦女士今年整整70岁,但宝刀不老,精神矍铄,她了解四川的防务情况,特地画了一张地形图呈送给坐镇重庆的四川巡抚陈士奇,并建议说:

“陈大人,目前四川的防务极其薄弱。崇祯十二年,在四川与湖广接壤的夔州府,本来设置了十三道关隘,配备精兵强将把守,但后来却都荒废了。要想守住四川,必须增兵扼守十三隘,这样才能发挥四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否则,古人所谓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只会是一句空话。”

四川巡抚陈士奇瞅一眼秦良玉,又瞅一眼地形图,无奈的两手一摊,说“让我到哪里去筹集军粮啊”,竟一口回绝了。

秦女士不死心,又给四川巡按刘之勃写信,刘之勃倒很爽快的答应了。但答应归答应,他手中根本无兵可派。

眼看着张献忠的军队铺天盖地涌过来,老将秦良玉只得抖擞精神率军迎战,跟张献忠连续大战了五天五夜,因双方兵力悬殊太大了,终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孤身一人逃奔重庆。他面见巡抚陈士奇继续请战:

“我受国家厚恩,情愿尽发石柱(今重庆市石柱县)子弟兵,与逆贼决一死战。所需军饷,我自筹一半,请大人发给一半,即日便可出师。”

四川巡抚陈士奇想了想,还是坚决的摇头:“军粮难筹啊!”

秦良玉见事不可为,仰天长叹一声,心情沉重地回老家石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