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马士英的愤怒(4)(1/1)

短短几天内,在史可法的周密谋划下,南明的军事防务体系很快按部就班建立起来。这充分展示了首辅大学士史可法掌控大局,主持国政的超人才干。南京政府的局势趋于稳定,江南的人心安定了下来。

对于以上的部署安排,有几个人却心情不爽。

言官李沾想攫取更高的职位(部委级),但只得到个太常寺少卿(正四品)的闲差,自然愤愤不平。

诚意伯刘孔昭的目标是进入领导层核心圈。五月初三监国朱由崧让南京重臣推荐内阁大学士人选时,刘孔昭捋起袖子,伸出胳膊,首先抢着发言:“诸位,大家看我怎么样?”

不想被史可法一句话给驳了回去:“本朝无勋臣入阁之先例。”

刘孔昭来个烧鸡大窝脖,不禁满脸通红,青筋暴涨,气恼地说:“即我不可,马士英有何不可!”

于是大家都默然了。

得到自己入阁的消息,马士英的反应并不是欣喜若狂,而是勃然大怒。。

虽然被授予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但他的实际工作仍是总督凤阳等处军务,是一个地方官员。

朱由崧能够登基称帝,谁是第一功臣?几个漂亮的虚衔就能糊弄得了一个老江湖!希望我出任督师(总司令),去栉风沐雨,征战江北,想得美!你自己怎么不去!

马士英决定立即上书,要求到南京面见监国朱由崧。他不等朱由崧同意,就星夜带兵从凤阳出发了。

一路上,一千二百艘战船,浩浩荡荡,由淮河进入长江。五月九日,马士英到达南京,再次上书劝说朱由崧速登帝位。同时,将不久前史可法所写的那封指责福王“七不可立”的书信偷偷交给了朱由崧。

……这是一件很不道义的事情!极其的奸诈,阴险和毒辣。

史可法又气又恨,肠子都悔青了,却无可奈何,因为把柄抓在人家手里。他知道因为迎立问题,南京政府已经形成以马士英和自己为首的互相对立的两派,从万历年间开始的祸国殃民的党派之争今天又一次可怕的上演了。

史可法不禁打个寒颤。如果不能迅速弥合对立两派的关系,别说中兴大明,南京政府的生存都岌岌可危。

这些天,史可法脑子里一直盘绕这个问题。为了团结马士英等“立亲派”,他亲自上书请求封黄得功,高杰等武将爵位,并极力推戴马士英的功劳:

“总督马士英再整残疆,力撑半壁,频年讨贼,望重劳深,应予特赏。”

同时,他又致信马士英,向他推心置腹:“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黄,高,二刘四将还难以做到齐心保国,必须有一位重臣前往镇抚。今日之事,非可法与公,谁任之者?”

他从国家前途,民族大义出发,殷切期望马士英能够顾全大局,出外督师,但得到的答复却是:

“我治军宽,容易扰民,公威名素著,淮安士民仰慕您的盛德,如同盼望神明慈父。督师江北,非公而谁?”

见马士英执意要留在朝中,自己再坚持下去,只能激化与马士英的矛盾,于己于国均无益处。特别是江北四镇官兵还没有进入划定的防区,正在四处流窜,互争地盘,祸害百姓,朝廷也急需派一位重臣前往调停和制止。

史可法不再犹豫,立即拜见弘光帝,自请渡江督师,效命疆场。

史可法出外督师的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人们大声疾呼:

“还我史公!”

“何乃夺我史公!”

苏州秀才卢渭等人伏阙上奏,为史大人鸣不平,力言朝中不可无史公。他们说:“江北,是朝廷的门户,而南京,则是朝廷的内室。门口上有人而内室里无人,怎么能行呢?”

有人气愤难抑:“秦桧在内,李纲在外,事情哪里还能成功,大明的国运可知了。”这是拿马士英比秦桧,把史可法比作英勇抗金的民族英雄李纲。

但不知什么原因,同意史可法出外督师的弘光帝就是不收回成命。

这更激怒了关心国事的南京莘莘学子,几百名太学生联名向弘光帝上书。在他们心目中,史可法乃是“救时之宰相,济世之忠良”,只有史大人在朝廷主持国政,大明中兴才有希望。

连忻城伯赵之龙都对弘光帝说:“我昨天经过扬州亲眼看到高杰在攻城掠民。高杰本是马士英接应过黄河的,应该派马士英前去调停。”

正入朝陛见弘光帝的江西,湖广两省总督袁继咸也支持这一建议,认为马士英前往淮扬最合适,因为马士英和四镇总兵官关系密切,而史可法与他们则素无来往。

弘光帝却满脸沮丧地说:“怎奈马士英不肯前去……”对拥戴自己继位的大恩人马士英,朱由崧真不愿勉强他离开南京。在朱由崧心目中,史可法和马士英无论谁去扬州,都不是什么关碍国家前途命运的了不起的大问题。

正是由于这个错误的人事变动,使弘光政权内部的正邪力量发生了惊天逆转,南明官僚之间同室操戈,窝里争斗的闹剧从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