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苦斗(3)(1/1)

汉中之战。

跟文昌帝君联了宗,作为神仙的后人,张献忠感觉自己就是巴蜀大地当之无愧的主人。

为了庆祝占领川北,张献忠在广元城内大摆筵宴,犒赏三军。广元属保宁府,处于四川的北边界上。再往北通过朝天关,就到达了陕西的汉中地界。酒酣耳热,张献忠敞开胸怀,面向汉中方向对众将高声说:“三国以来,汉中原属四川,现在咱们定都四川,怎能不夺取汉中呢?我已经想好了,就派定国率军攻取汉中,咱老子则在广元一带策应。”

安西将军张定国站起来想说什么,但一看张献忠满脸兴奋的表情,只得躬身施礼:“皇儿遵旨。”

安西将军张定国,陕西榆林人,二十四岁,武艺高强,以勇猛敢战著称,人送外号“小尉迟”。

但今天,他却不情愿带兵前去攻打汉中。因为大西国统辖的四川各地并不平稳,到处危机四伏,而曾英,杨展等明将都在虎视眈眈,伺机反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西军目前最紧要的任务应是稳定内部,巩固四川。

再说,陕西的李自成已是强弩之末,看样子难以顶住满鞑子凌厉的攻势,我们再在背后插上一刀,大顺军完了,我们就要单独面对多尔衮的八旗兵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定国对这次出征不十分积极。行军途中,他派人给汉中送去一封信,先礼后兵,希望驻守汉中的大顺军将士,深思当前的处境,能够良禽择木,“聚会军门,共图大举”。可惜张定国的恳切劝告,未得到回应。

驻守汉中的马科虽然没有理睬张定国的劝降,但他手下只有四千人,知道无法守城,在张定国的两万大军还没有抵达城下的时候,就主动弃城逃走了。

大西国大顺元年(1644)十一月,“小尉迟”张定国抵达汉中,但他没有进城,而是绕过汉中,继续前进,很快到达褒城县鸡头关扎住营寨。

这天早上,大雾弥漫,对面不见人,张定国的大西军准备埋锅造饭,恰在此时,李自成派来的援军到了。

带队的大将贺珍,久经战阵,足智多谋。他率军逼近大西军营盘时,凭借浓雾的掩护,悄没声息的摆开阵势,突然一声令下,金鼓大作,枪炮齐鸣,但并不急于出兵攻击。

大西军猝不及防,猛吃一惊,不知外面有多少人马,顿时惊慌失措。张定国以为是凶悍的清兵到了,搞不清敌兵的虚实,果断下令退兵。

他骑马提钢鞭断后,密切关注敌军的动静,待大部队都有序撤走,他才拨转马头追赶上来。

大将贺珍曾是一员明将,崇祯十六年(1643)投降李自成,如今汉中战事吃紧,李自成任命他为驻守汉中的主将,派他速速增援。

贺珍也听说过张定国的大名,知道张定国年纪虽轻,却是一员难得的战将,不可小觑。借助浓雾,吓跑了大西军,他也不去追赶,径直带兵进驻汉中城。

张定国觉得这仗打得实在有些窝囊,第二天率军回攻汉中西面沔县(今汉中市勉县)境内的一座山寨圆山寨,不料山寨虽小,地势险要,防守坚牢,攻打了好几天,竟没有攻破。

吃不住劲的圆山寨寨主向汉中主将贺珍求救,贺珍亲自带精兵前来解围。张定国一看这阵势,知道占不到什么便宜,又唯恐腹背受敌,只得再次下令撤兵,退回广元。

对于养子张定国的消极对敌,劳而无功,老万岁张献忠非常生气,下令责打一百皮鞭,降为千总,仍挂安西将军印。

张献忠怒气不息,决定亲自率兵出征,不拿下汉中绝不罢休。

这时,因大西军主力都滞留川北跟李自成大顺军为敌,川东,川南一些州县已经重新被明军夺走,重庆也危在旦夕,大西国的文臣们都感到情势急迫,劝说张献忠速回成都。

张定国,张文秀等武将更是跪在地上,苦苦恳求,认为大西基业草创,百事待兴,老万岁不能逗留在外太久。

张献忠认真想想也有道理,不由长叹一声,命令都督刘进忠留守川北,重点扼守朝天关,自己则率领文臣武将回归西京成都。

由于大西,大顺两支农民军在四川,陕西交界处兵戎相见,自相残杀,张献忠放松了对四川根据地的巩固,致使残存的明军得到了苟延残喘,东山再起的机会,川南,川东甚至成都附近一些地方的官绅都纷纷发动叛乱,向大西军反扑,四川几乎到了防不胜防,难以收拾的地步。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汉中之战结束仅仅一个月后,就在清朝八旗军的凶悍攻击下放弃了陕西,向湖广方向撤退。失去了北方屏障的大西政权,即将面临大清兵的直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