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1/1)

在经历了之前的疲惫与忙碌之后,当她今天早上坐在自己家里的客厅里,看着满室静寂,当她脑子里忽然满满的全都是祝嘉译的笑脸时,她忽然问自己:她的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她的生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她为什么要这样对他?

她说服自己开始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只是因为她的自私跟寂寞。但她没想过,这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然而此时此刻,当她泪眼模糊的时候,眼前这个男人却是一脸似笑非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哭笑不得。

“你良心终于发现了吗?”他说话的口吻,活像一个无奈的父亲。

她却双手捂着脸孔,哭得更厉害。

祝嘉译轻笑了两声,然后来掰她的手,却怎么也掰不开。于是他只好把她抱在怀里,下巴抵着她的头顶,温柔地说:

“别哭了,我没有怪你。”

听到他这样说,她“哇”地放声大哭。

他简直被她吓到了,好像眼前这个根本不是蒋谣,而是一个古怪的陌生女人。他搂着她,拍着她的背,无奈地说:

“你要我怎么样你说吧,我真的没辙了……”

她说不出话来,只是哭,哭得很伤心。

后来每每回想起这个夜晚,连蒋谣自己都有点莫名其妙。不过也许,这不过是一场长久的情绪积累后的宣泄。在他们在一起的那段日子里,他不知道经历过多少她不堪的一面,可奇怪的是,他竟然从来没有说要放弃。

这天晚上蒋谣觉得自己简直是变了一个人,她就像是具有双重人格,那个一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她,终于被释放出来。

她把他推到床上,学他平时的样子扑上去,咬他的嘴唇。她迅速而又利落地解开他的裤子,掀起裙子坐了上去。她使出浑身解数跟他调情,连她一向不屑的那些电影里的拙劣招数也用上了。

祝嘉译起先非常错愕,不过很快就进入状况。他好像总是很能够随机应变。

最后关头,蒋谣一遍又一遍地喘息着,祝嘉译的手掌紧紧贴着她的背脊。有那么一瞬,她觉得自己似乎要跟他说一句话,可是最后,她还是生生地忍住了那毫无预警的脱口而出。

因为她知道,一旦她说了……一切就会变得面目全非。

外面依旧下着雨,蒋谣坐在车里,看雨刮器奋力地刷着挡风玻璃。驾驶座左上角的玻璃上贴着一张透明胶纸,上面写了她应该去给车做保养的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月,她却还是没有去。有时候等红灯的时候她会想,这大概也算是一种拖延症吧。她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却没有去纠正。

电台里有一把温暖又自信的女声这样说道:

“最近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人在青春期的时候形成的审美观十有j□j会影响他(她)一辈子。听完这个报道之后,我忽然想,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会不会我们喜欢的人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有些男人在中年的时候抛弃妻子,找了一个年轻女孩,然后大家会发现,这女孩其实跟他以前那位太太年轻的时候差不多。不知道收音机前的各位是怎么觉得的,反正我本人好像就看过一两个这样的例子……”

主持人还在那里独自絮絮叨叨,蒋谣却不由地陷入了沉思。她忽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自己,以及……王智伟。他们也曾有过动人的爱情,他也曾像祝嘉译这样温柔地抱着她,吻她的额头,还有嘴唇。他笑起来的时候,眼角有两道纹路,可是他的眼睛,却是那么明亮,那么好看。

她看着雨滴打在挡风玻璃上,一滴接着一滴,让人措手不及——就如同这残酷的世界一般。

收音机里传来adele的歌声,在这样一个下着雨的深秋的夜晚,尤其让人动容:

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dont forget me, i beg

i remember you said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

☆、9.三(下)

外面的风很大,吹得旅店的窗户发出“铛铛”的响声。我是被这响声吵醒的,冷风透过窗户的缝隙吹进来,吹在我脸上,呼吸都有些困难。

半个小时之后,我裹着厚厚的外套,拖着一只扭伤的脚,走下了旅店的楼梯。一楼的餐馆里依旧没什么人,老板双手抱胸坐在吧台后面,似乎很认真地在看着墙角架子上的电视机。

我走完最后一个台阶的时候,他头也不回地问:“晚饭想吃什么?现在厨房正好要做了。”

我用力抓了抓头发:“什么……已经到了要吃晚饭的时间?”

“不然你以为呢?”他抽空瞥了我一眼,然后又立刻转回头去看电视。

我很好奇他究竟在看什么,于是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然后发现……竟然是美少女战士。

我叹了口气,拖着伤腿坐到吧台旁:“昨晚通宵写稿,凌晨五点才睡的。”

电视里开始播放广告,他这才转过头来看着我:“你不是已经江郎才尽了吗?”

我又抓了抓头发:“昨天听了你说的故事之后,忽然有了灵感。”

“……”

“晚上有些什么?”我问。

“你想吃什么?”他反问。

我想了想,说:“大排面可以吗?”

他像是有点不满地咧了咧嘴角,转身钻进厨房,过了一会儿出来,然后说:“可以。”

我点点头,转头望着窗外发起呆来。

“咦,”我忽然像发现新大陆似地,“下雪了?”

“嗯。”老板用鼻音回答我,眼睛还是盯着电视机屏幕上的水兵月。

雪下得不大,可是很密,外面很快积起了厚厚的一层雪,华灯初上,运河两边的点点灯光再加上白色的雪,组成了一副美妙的景象。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面前的台面上忽然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大排面,我这才回过神来,发现电视里早就没在放《美少女战士》了。

“要喝一杯吗?”老板的脸色看上去总是好像有人欠他钱。

“你是说梅子酒配大排面吗?”我怔了怔。

他耸肩,像是在说:没什么不可以。

我苦笑地摇摇头,拿起手边的筷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我真的太饿了,整整一天都没吃过饭,只是在半夜喝了两杯茶而已。可是我心底却有一种雀跃,要知道我已经好久没有像这样通宵写稿了——准确地说,这半年以来,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你好像……很喜欢喝酒。”我一边咬着炸得非常酥的大排,一边对老板说。

他往自己面前的酒杯里倒了一点梅子酒,然后抬了抬眉毛:“还好吧。”

我见他好像不太愿意搭理我的样子,便决定不再烦他,专心地吃我的面条。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饿死了。结果一不小心,我一口咬到了自己的舌尖,痛得几乎要尖叫出来,整张脸都皱在一起。

原本正一口一口喝着梅子酒的老板看到我这副滑稽的表情,不禁笑起来,而且是很夸张的笑,一点也没有要掩饰的意思。

“砰”,我面前又多了一杯酒,老板很镇定地说:“喝下去。”

在这当口,我也没多想,拿起来一仰头就喝完了,可是这液体一钻进我的喉咙,就辣得我咳起来,我这才发现,这杯里的根本不是梅子酒。

我咳得厉害,从喉咙口到胃里,整个燃烧起来,我感觉自己快要爆炸了。

“怎么样,”老板却双手抱胸看着我,“不错吧,这样你就会完全忘记刚才舌尖上痛。”

说真的,我真想扑到吧台后面去掐他脖子!

但我不能,我就连骂人的力气都没有。

这个时候,我面前又多了一个杯子,然后耳边又响起了他的声音:“喝下去。”

鬼使神差地,我又拿起来仰头喝了下去。

这一次,终于不再是什么呛人的烈酒,而是一杯常温的白开水,由于现在正值初冬,所以水温有些凉,可是从食管倒下去,刚才那种灼热的感觉终于渐渐消失。

五分钟之后,我感觉我又回到了地球。

“这是什么?”我用手指抹掉眼眶里被辣出来的泪水。

他说了一串我听不懂的日文单词,见我没有任何反应,便改用中文说:“是白雪。”

“?”

“白雪清酒。”

我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看着我面前的两个杯子愣了好一会儿,才说:“昨天你问我为什么来小樽。”

“嗯。”他点了点头,拿起我面前的杯子放到吧台后面的水槽里,手脚利落地清洗起来。

“那么你呢,”我看着他,“你为什么来这里?”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餐厅门前的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大概是到了饭点,陆续有几个客人掀开厚厚的门帘走进来。老板招呼完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拿来一把扫帚,走到门前扫雪去了。我错愕地坐在吧台前的座位上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压根没听见我在说什么。

面前的大排面已经有点冷了,但我还是捧起碗,吃了个一干二净。墙角的电视机里开始播放综艺节目,里面的人东倒西歪笑作一团,我却根本没看到有什么可笑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老板拿着扫帚又进来了,看到我还坐在吧台前,便说:“还要点什么吗?”

我摇头。我什么都不敢要了。

他看了我一眼,然后就自顾自地暗笑起来,那样子,真是有一种让人说不清的恼火。

“你刚才问我什么来着,”他把扫帚放在吧台下面,双手抱胸,隔着高耸的木质台面站在我面前,“我为什么来这里?”

我点点头,没有说话。

“看到坐在窗前那个穿和服的老太太了吗?”

我顺着他的目光别过头去,看到了一位穿着浅紫色和服的老太太。我对于判断一个人的年纪实在没有天分,所以很难一下子说出她有几岁,但是总之比我老妈年纪大就是了。老太太的身形有些消瘦,头发已经完全是花白的了,但是脸上却很光洁,除了两道比较深的法令纹之外,其他的细纹在我这样的距离几乎可以忽略。她的和服上印着雅致的花朵图案,布料看上去很厚,没有一点褶皱,她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白色的皮草,雪白雪白的,跟窗外的雪、还有她那整整齐齐挽在脑后的花白头发相得益彰。

从外表看,我实在说不出她的具体年龄,可是我之所以认为她年纪比我老妈大,是因为她的眼神。她坐在那里,看着窗外的那种眼神,就好像这一场风雪对她来说根本不足为道。

忽然,老太太像是感受到了我的目光,转过头来看向我。一时之间,我尴尬至极,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老板却神态自若地跟她挥了挥手,然后说了几句我听不懂的日文。老太太立刻露出和善的笑容,回了话。

一来一往结束之后,她朝我们轻轻地点了点头,面带微笑地又转过头去看着窗外的风雪。

我窘迫地转回头,看着老板,他笑嘻嘻地说:“我告诉她你很喜欢她身上那件和服,跟我打听在哪里买的。”

“啊……”不得不说,他真的很机灵。

“这位太太以前是住在东京的,后来搬来这里,开了一家卖腌制品的小店。她的先生在来这里之前已经得了很严重的老年痴呆,几乎连怎么吃饭都不会。一开始,这里的人都猜测说,她年轻的时候在东京是做舞小姐的,年纪大了之后才找了个老实人嫁了,来到小地方隐居。”

我点头。这样的故事,真是屡见不鲜。

“后来街角那家玻璃器皿店老板的侄子从东京来做客,他是报社记者,看到那对老夫妻的时候大吃一惊。”

我挑眉:“有名的杀人犯?诈骗犯?”

老板翻了个白眼:“你推理小说看太多了吧。”

“……”好吧,我承认我有阵子是很迷这个,没日没夜地看,可是看完之后,还是写不出半个字。

“实际上他认出来的是那位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先生。”